“全球土壤信息与数据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全球土壤伙伴关系(GSP)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ISSCAS)联合主办
会议在南京双子塔举办,摄影/朱冠瑾
国庆节前期,中国食品安全推广大使、中国地标节创始发起人、中国生产力学会粮食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草帽农技专家、四系农业董事长、上海自循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冠瑾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南京双子塔(青年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全球土壤信息与数据研讨会”。
本次会议从2024年9月25日到28日结束,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及其下辖的全球土壤伙伴关系(GSP)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ISSCAS)联合主办,汇聚了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发展从业者等各个方面,面向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土壤管理等议题,共同探讨土壤数据的可靠性、土壤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手段等科学问题,推动并完善以土壤数据为基础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气候适应力的效果。目前全球95%以上的粮食生产于土壤。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中国拥有土壤数字化信息系统的长期实践探索,可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经验,有助于保障全球的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讲话(江苏卫视)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已经做了三次土壤普查,在土壤的信息和数据方面已经建立了90米分辨率的数字化土壤信息系统,这对于很多国家,很多参会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土壤的数据和信息就是土壤的基因密码。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更加深刻了解土壤的属性,提出土壤管理和使用好的办法,让非常宝贵的土壤,多产粮,产好粮。
会议包含以下主题:
(1)土壤数据质量与数据标准化:包括土壤湿化学分析、土壤光谱分析、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土壤不确定性分析等研究。
(2)土壤制图与监测:包括数字土壤制图、多手段协同的土壤调查和监测方法、土壤数据时空分析等研究。
(3)土壤管理与政策:包括粮食安全、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下相关政策研究。
(4)土壤数据共享平台与产品:包括土壤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平台建设、共享政策相关研究。
会议期间,朱冠瑾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及其他国家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友好交流。
以下是会议现场的照片和媒体报道:
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发表演讲
ISRIC-《世界土壤信息》杂志社土壤传感和土壤信息专家芬妮.范埃格蒙德发表演讲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土壤与景观科学教授、新一代土壤碳系统澳中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拉斐尔.维萨拉罗塞尔博士发表演讲
朱冠瑾与与原泰国农业和合作部土地开发科学办公室主任,LDD土壤水体修复技术专家,现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土壤伙伴关系政府间土壤技术GLOSOLAN 的首任主席和顾问苏万南诺普马内交流后合影。
朱冠瑾与ISRIC-《世界土壤信息》杂志社土壤传感和土壤信息专家芬妮.范埃格蒙德交流后合影。
朱冠瑾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世界排名前1%)土壤与景观科学教授、新一代土壤碳系统澳中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拉斐尔.维萨拉罗塞尔博士交流后合影。
朱冠瑾与国际计量土壤学学会副主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理系终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员朱阿兴博士交流后合影。
江苏卫视的新闻报道截图
大会合影